Wednesday, June 30, 2010

“叮叮糖的历史--吃出童年的回忆”

“叮叮糖”是由麦芽糖和白糖制成,因为使用这两种材料,糖就会变得坚硬,所以需要使用小铁锤和大钉子把一盘的大糖块敲成一小颗一小颗。在敲的时候会发出叮当叮当的敲糖声,因此大家就叫它“叮叮糖”。

其实“叮叮糖”也叫“咯咯糖”,但是它真正的名字叫“贵妃糖”。在中国古代杨贵妃最喜爱吃糖子,整天都会把糖子含在嘴里吃,所以民间就把这糖子称作“贵妃糖”。

据考察,“叮叮糖”起源于中国唐朝,那时强盛的朝代与外国有了邦交,西方的新产品也陆陆续续侵入中国,尤其是上海。

在这之前,中国的糖很缺乏,而且多是软绵绵的“明糖”(那种只在结婚时才送,表面粘满芝麻的糖)。后来,外国人进口了硬硬的糖子,轰动了整个中国,使中国人脸上无光,因为中国人竟制不成硬硬的糖果。那时,大家都觉得含在口里慢慢溶化的糖比起一口一口吃的软性“明糖”更有意思更加好吃。

后来又一个上海佬便开始着手研究,经过一番屡次不断地改进,有心不怕难,结果真的让他做成了硬硬的糖子!可惜的是,这些糖子都无法做成粒状,这个上海佬就索性做成了一大盘状的糖,上面洒了一层原原又香喷喷的白芝麻。这个新式的糖子果然引起中国国内许多人的兴趣,也叫洋人大叹不如,大大地抱回“胜利”的局面!

当时,宫廷内得宠妃子杨贵妃,一时兴起,便撒娇要明皇把该上海佬招进宫里,为杨贵妃及后宫的三千佳丽制造糖子。后来,民间便把这种糖子称作“贵妃糖”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改朝换代,“贵妃糖”渐渐地流入民间,成了如今的“叮叮糖”。“叮叮糖”在后来随着从中国南下寻找生计的华人来到大马,从此便成了小孩子一想起就会流口水的“咯咯糖”。

“叮叮糖”流入马来西亚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,目前全马仅剩约几位会制造“叮叮糖”的师傅,最有名的要算是居住在森美兰州芙蓉县的郑金华与郑艺光父子。

身为福建人的两父子,却负上传售上海的小食品,起因只是简单的“好玩”与“好奇”所致。当初郑金华先生和几位好朋友都只有十来岁,时常一起偷看一位上海佬伯煮“叮叮糖”。上海老伯看他们如此有兴趣,便传授两下功夫给他们,他这位接棒人,是无意中将这门手艺学来的。

制作“叮叮糖”是一门眼见功夫的手艺,单单靠听是无法将功夫学到家的,必须经过多次的观摩与亲自动手尝试,最终才能取得成功!

不管是“贵妃糖”、“咯咯糖”还是“叮叮糖”,在大人与小孩子的口中,都能在溶化的同时,品尝出儿时回忆的味道,并紧记着祖先从中国南下讨生活的辛苦日子。秉承着将这味道延续至下一代的理念,郑艺光摒弃高职高薪,选择了继承父业,继续推着脚踏车到全国各地贩售“传统贵妃糖”!


Copyright © 2010 h@rytan’s factory

Thursday, June 3, 2010

传统贵妃糖

终于有了blog了!!


Copyright © 2010 h@rytan’s factory